一、創新服務與收入來源
健康管理與醫療增值服務
定期醫療檢查與康復護理:提供定制化體檢套餐、慢性病管理、術后康復等服務,增加醫療收入。例如,泰康之家通過“醫養結合”模式,在養老社區內設立醫療機構,提供24小時健康監測和急救服務。
心理咨詢與精神慰藉:針對老年人的孤獨感和心理需求,開設心理咨詢室或組織心理疏導活動,按次或套餐收費。
老年教育與文化服務
開設老年大學或興趣班:涵蓋書畫、音樂、科技課程等,吸引活力老人參與,收取課程費用。例如,萬科隨園嘉樹項目內設老年大學,豐富老年人文化生活。
智慧養老教育:通過線上平臺提供遠程教育服務,如智能手機使用教學、防詐騙知識普及等。
旅居養老與候鳥式服務
與度假中心、旅游公司合作,推出季節性異地養老套餐。例如,泰康之家通過全國連鎖布局,實現“候鳥式”養老,滿足老年人冬季南下、夏季北上的需求。
智慧化與科技服務
智能健康監測設備租賃:提供可穿戴設備實時監測血壓、心率等數據,結合數據分析生成健康報告,按需收費。
虛擬養老院與遠程醫療:通過物聯網技術,為居家老人提供遠程問診、緊急呼叫等服務,降低機構床位壓力并擴大服務覆蓋。
個性化定制與高端服務
私人定制照護方案:針對失能、失智老人設計專屬護理計劃,收取高額服務費。
高端餐飲與居住體驗:如私人廚師、獨立套房等,吸引高凈值客戶群體。
二、新型商業模式
鏈接化模式
內外部資源整合:對內拓展健康會所、養生體驗等附加服務;對外輸出品牌管理經驗(如“降維輸出”至中小機構),收取管理費或加盟費。
整合化模式
公建民營與PPP合作:借助政府資源減輕初期投資壓力,同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獲取穩定收入。
醫養結合與跨界合作:與醫院、保險公司合作,開發“保險+養老”產品(如泰康的“保險+醫養+旅居”模式)。
互聯網化模式
免費床位吸引流量:通過免費或低價床位吸引用戶,再通過增值服務(如健康管理、電商)盈利。
投資型養老:允許用戶購買床位使用權,未來通過增值轉售或租賃獲取收益,吸引投資型客戶(需要注意政策風險)。
金融化模式
養老金管理與金融產品:與銀行、保險公司合作,開發養老儲蓄計劃或反向抵押貸款產品,盤活老年人資產。
產業化模式
全產業鏈布局:從養老服務擴展至養老食品、設備生產、人才培養等領域。例如,大型機構自建護工學校或養老設備研發中心,形成規模效應。
智慧養老模式
數據驅動的精準服務:通過大數據分析用戶需求,優化資源配置和服務設計。例如,金養通智慧養老系統可實時監控服務流程并預測財務趨勢,降低運營成本。
三、成功案例與啟示
日本的小組團模式:通過服務組團設計,提高服務效率,同時結合與居家社區服務聯動,來提高機構服務的使用率,從而實現收入增長。
美國的CCRC模式:結合獨立生活、輔助護理和醫療照護的連續性服務,通過規模化滿足不同健康階段的需求,實現長期收入穩定。
泰康之家:發揮險資的資金和客戶資源優勢,通過“養老社區+康復醫院”模式,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,入住率超95%,并拓展至居家社區和旅居養老市場。
四、未來趨勢與建議
政策支持與合規運營:關注政府補貼、稅收優惠等政策紅利,同時確保服務符合行業標準。
技術持續升級:引入AI、5G等技術優化服務效率,如智能調度系統和遠程健康管理。
社區與家庭養老結合:通過“門店+社區”模式擴大服務半徑,降低機構化成本。
通過上述創新服務和模式,養老機構不僅能實現收入多元化,還能提升服務質量,應對老齡化社會的挑戰。更多具體案例和策略可參考行業報告及企業實踐。
來源:中健聯康養研究院